中阳木耳:新业兴起 稳步方能致远

来源:黄河新闻网 2023-07-09 09:35:25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把周期短、见效快的黑木耳产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,近年来,中阳黑木耳产业历经探索起步、快速发展,实现了产业规模“从小到大”、带动能力“从弱到强”、产业链条“从短到长”的快速跨越,入选“全国科技下乡示范项目”和“全省转型标杆项目”。

暖泉镇刘家坪村一带是中阳木耳的主产区,这里森林覆盖面广,水资源丰富,好山好水好空气,是栽种木耳的理想之地。

闫爱生是第一批响应政府号召的种植户,从刚开始的小规模试种到如今每年上百万棒的规模,闫爱生用了四年时间。

这四年也是中阳木耳产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成长期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,从最初的没人敢种、没人会种,发展到今天菌棒生产、菌种培育、规模种植和产品加工销售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全县今年木耳种植达6000万棒,预计产量600万斤。

几年的潜心发展,木耳成了中阳农民致富的新产业,闫爱生也成了小有名气的木耳大户,从最初的“门外汉”变成了种植技术本土化的“先行者”。聊起种木耳的心得,老闫就打开了话匣子,他说摸索了几年有了一定的基础,但随着规模的扩张,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复杂。

除了环境的影响,缺少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特点的成熟技术,是中阳耳农当前遇到的一道坎。

技术本土化是大家经过几年实践后提出的第一个课题,也是从上游企业到种植户的共识。

闫爱生说去年市场就给他们上了深刻的一课,由于管护技术不成熟,导致木耳品质下降滞销,再加上没有形成广泛的市场对接渠道,低产低价重重地打击了种植户的积极性,要不是有政府提前未雨绸缪拿出600万元给耳农购买的农业保险,有很多耳农就会陷入赔钱的困境。(记者:成发明 李 彪 高 磊)

上一篇 : 普尔:我在勇士拿到了一枚戒指 做了一些足以改变我生活的事
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

相关推荐

推荐阅读